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
博览中国
纽国要闻
世界时空
记者观察
华新视点
华人新闻
留学移民
旅游广角
新中交流
经济观察
生活广场
读者咨询
首页
→ 博览中国
博览中国
冰箱贴,为啥能够火出圈?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 上官云)出门旅游,你会买冰箱贴吗?不少人的答案可能是肯定的,眼下许多冰箱贴制作精良,文化内涵丰富,实在是惹人喜爱。 最近,#冰箱贴已经比冰箱贵了#直接被刷上热搜。网友们纷纷晒出图片,冰箱上数量众多的冰箱贴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人提到,家里额外购买了磁吸小黑板,用来专门放冰箱贴。 从早年的“冷宫”冰箱贴,到“凤冠冰
2025-10-27 10:00
中外对话丨“中西”合璧,读懂中国这本书
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题:“中西”合璧,读懂中国这本书 作者 巩微微 张东方 2025年适逢中国和西班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中国学在西班牙及拉美地区的传播有怎样的历史渊源?中西文化交流现状如何?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中外对话”栏目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西班牙语国家中国研究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维多利亚大学
2025-10-27 10:00
东西问丨谢尔盖·沙赫赖:全球南方的发展机遇绕不开数字化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全球南方的发展机遇绕不开数字化 ——专访俄罗斯前副总理谢尔盖·沙赫赖 作者 王肃宁 汪泓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北京举行。多国前政要和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在全球南方视角下如何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球南方合作发展如何成为复杂局势中的可贵亮色?受邀参会的俄罗斯前副总理,中俄友好、和平
2025-10-27 10:00
东西问丨邓秀军:朱子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中新社南平10月26日电 题:朱子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秀军 作者 杜国东 王雨嫣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日常实践中,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学,正以更鲜活姿态进入跨文化视野,促进文明互鉴与共生。近日,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在朱子故里福建省南平市举办。会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
2025-10-27 10:00
申行漫记|上海“数字之都”何以拥有“温暖心跳”?
南非留学生文娜雅(Nonhlanhla Dawn Ngwenya)在上海发现,日常生活中,总能“随机”遇到一些残障人士活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如何能像常人一样自如地生活、工作?这些通常“不被看见”的群体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对他们本身、对一座城市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在一家咖啡馆,文娜雅惊奇地发现自己与听障咖啡师竟可无障碍交流;在一个独特的“无光”咖啡店,她第一次
2025-10-27 09:59
抗日将领钮先铭之子谈台湾光复:“这是台湾人的光荣”
10月25日,《不屈的宝岛 丹心向祖国——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来京参加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的百余位台胞到场观展。抗日将领钮先铭之子、台湾文史工作者钮则坚谈及台湾光复时表示,这是台湾人的光荣。(刘世炯 黄欣欣 制作 王佳琪)
2025-10-27 09:59
国际媒体热议四中全会公报:“中国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
中新网10月25日电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当天,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公布,国际社会高度瞩目。多家外媒回顾中国“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非凡成就,并期待中国继续在构建开放、互联互通、可持续的世界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 公报备受瞩目 “中国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 法新社、美联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外媒纷纷
2025-10-27 09:55
截至2024年末中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李晓喻 谢雁冰)《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9.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对应国有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负债总额260.5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64.8%。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金融资本权益总额33.9万亿元,对应金融
2025-10-27 09:54
国务院报告:中国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考验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记者 李晓喻 谢雁冰)中国国务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考验,预期明显改善、信心大幅提升。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称,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分别增长8.7%、8.4%。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4%。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进一步强化
2025-10-27 09:54
李成钢:中美就关税等多项议题形成初步共识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双方以今年以来两国元首历次通话重要共识为引领,围绕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重要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磋商。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表示,经过一天多的非
2025-10-27 09:54
习言道|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一起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
2025-10-27 09:53
海外华文媒体参访珠海格力电器 见证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创新密码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珠海报道】格力电器,这个名字在全球家电行业中家喻户晓。作为中国最大的空调制造商,经过34年躬耕不辍,现在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制造集团,产品远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用户超6亿。 海外华文媒体参访珠海格力电器。(谢明 摄) 10月17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人民日报海外网承办的第六届海外华文新
2025-10-24 11:59
视源股份肖航:“中国制造”正成为传递创新、可靠与高品质的“新名片”
肖航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 “通过建立深度本地化的运营与服务团队,我们的MAXHUB已成功在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广泛应用于从东南亚的数字课堂到欧洲高端企业的会议室。”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视源股份”)海外事业群总裁肖航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结合公司从出海探索到全面战略布局的历程,分享了科技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
2025-10-24 11:28
东西问丨意大利汉学家里卡多·波佐:如何通过文明互鉴促进全球现代化?
中新社济南10月23日电 题:如何通过文明互鉴促进全球现代化? ——专访意大利汉学家里卡多·波佐 作者 孙婷婷 王采怡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为促进文明互鉴、推动全球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想启示。 日前,意大利汉学家、罗马第二大学哲学史教授里卡多·波佐(Riccardo Pozzo)就如何通过文明互鉴促进全
2025-10-24 11:25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南昌看“微笑天使”!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晚清词人薛时雨曾在 《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中以此描写 “江豚吐水”的生动场景 图为南昌“江豚湾”,母豚与幼豚结伴出游。 余会功 摄 江豚 是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头部浑圆、体型流畅、嘴角弯弯 这群总是挂着憨态可掬“微笑”的小家伙 又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
2025-10-24 11:14
杨振宁与南开的十年
中新网10月24日电 题:杨振宁与南开的十年 作者 许邹佳仡 邱冰洁 “通常杨先生来南开都住在宁园,那就是陈省身先生在南开的家。”葛墨林在讲述杨振宁与南开情缘时回忆道。 作为杨振宁的学生及挚友,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最近谢绝所有媒体采访,只在10月20日与南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聊了聊记忆中的杨振宁。 “杨先生1986年到1996年这十
2025-10-24 11:14
(进博故事)进博“活水” 拓德企商机
中新网上海10月23日电 (缪璐 陈惠晗)位于SYR汉斯希尔品牌中国总部的园区内,一股进博“活水”正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设于园区内的创新消费体验厅,是SYR汉斯希尔品牌依循进博会“6+365天”常年展销理念打造的实景展馆,不仅还原了进博会上亮相的全屋好水服务方案,也成为德国品质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鲜活见证。 作为创立于1939年的德国高端水处理品牌
2025-10-24 11:11
欧方以涉俄为由制裁中企 外交部: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中新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3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欧盟于周三(22日)同意因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欧盟还将制裁范围扩大到多个国家,其中包括12家中国公司和3家印度公司,理由是这些公司帮助俄罗斯绕过西方在技术转让,尤其是军工生产方面的制裁。请问外交部对此有何评论? 郭嘉昆:欧方一再以涉俄为由对
2025-10-24 11:04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珠海金山软件:见证中国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创新力量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珠海金山软件园。(谢明 摄)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珠海报道】10月17日,在珠海唐家湾的金山软件园内,来自全球五大洲的四十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于此,通过沉浸式体验国产游戏、办公软件及人工智能技术,感受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创新突破。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珠海金山软件园。(谢明 摄) 自1988年成立,金山
2025-10-24 10:59
“十五五”主要目标确定 | 一图速览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 关键时期 “十五五”时期是
2025-10-24 10:57
中国又一个五年目标
中国又一个五年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提出 01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
2025-10-24 10:56
外媒聚焦“十四五”成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中新网10月23日电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球媒体高度关注,多家媒体认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还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英国广播公司(BBC)关注到,“十四五”时期,中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和电动汽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
2025-10-24 10:56
(经济观察)从四中全会关键表述看中国经济动向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从四中全会关键表述看中国经济动向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23日公布。透过其中关键表述,可一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动向。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公报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美丽中国
2025-10-24 10:55
夯实基础全面发力 四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五年明调定向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李晓喻 李京泽 马帅莎)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23日发布公报。在这份5000多字的文本中,全会围绕未来五年如何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 “十四五”时期,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际,中国展现出巨大韧性。五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20
2025-10-24 10:55
四中全会公报释放重要信号
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公布。5100多字的公报,勾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释放重要信号。 一个重要判断 未来五年,中国发展面临何种环境? 全会作出科学判断:“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全球看,大国竞争加剧与地缘政治动荡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
2025-10-24 10:54
一图速览四中全会公报
2025-10-24 10:53
海外华媒参访视源股份 解码中国高科技企业全球化之道
海外华媒代表参访视源股份(谢明 摄)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广州报道】10月19日,参加第六届海外华文新媒体论坛的40余位媒体代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网组织下走进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视源股份”)第五产业园,通过实地参观和深度座谈,全面了解这家中国高科技企业从电视主板起步到引领全球交互智能潮流的创新历程。 视源股份党委
2025-10-24 10:40
“十五五”,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关键一跃
未来五年的蓝图要来了。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中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冲刺阶段。 刚刚闭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释放出诸多新信号。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这些重要部署
2025-10-24 10:35
东西问丨张隆溪:如何让世界看清中国文学的“庐山真面目”?
中新社长沙10月22日电 题:如何让世界看清中国文学的“庐山真面目”? ——专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原主席张隆溪 作者 白祖偕 刘曼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潮交织碰撞的今天,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超越“猎奇”与“他者”的标签,实现真正平等的文明对话?近日,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原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张隆溪接受中新社“东西问”
2025-10-23 09:43
槟城印记:在南侨机工故乡寻一段家国记忆
中新社马来西亚槟城10月22日电 题:槟城印记:在南侨机工故乡寻一段家国记忆 作者 洪沂 从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出发,经吉隆坡转机,全程6个小时,便能踏上马来西亚槟城的土地。但在八十多年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以下简称“南侨机工”)从吉隆坡出发辗转新加坡、越南,抵达昆明共赴国难的风雨征途,却需半个月。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槟城,追寻
2025-10-23 09:42
(经济观察)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展现上海经济韧性
中新社上海10月22日电 (范宇斌)上海22日发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市生产总值达4072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0.3个百分点。 “上海的这一成绩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结构调整压力下取得的,是在政策精准性、创新驱动与开放红利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它不仅体现了上海经济的韧性,更揭示了通过创新驱动、政策
2025-10-23 09:41
特写: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聆听跨越80年的诗声
中新社台北10月23日电 题:在台北中山堂光复厅,聆听跨越80年的诗声 中新社记者 朱贺 “到底还要多久,才能忘记如何流泪……”10月22日晚,新北市中和小学合唱团的童声回荡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复厅;80年前,同一个空间,举行了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朗朗诵读声中,仿佛有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光复节前夕,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在此举办“读给台湾的
2025-10-23 09:41
这座东北小城,人“参”赢家!
“一颗野山参,半部中药史。” “百草之王”人参, 自古便是中医药宝库中的明珠。 而今天, 全国每卖出十棵人参, 就有八棵来自这座小城。 它就是被誉为 “中国人参之乡”的吉林抚松。 走进这里,连空气里都飘着参香~ “参”承古今: 千年习俗,自然厚爱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吉林省抚松县位于长白山腹地、松花江上游,森林
2025-10-23 09:38
中国造船业交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8年底,部分已到2029年”。这是中国船舶近日披露的数据。 这并非个例,而是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作为造船大国,中国船企的订单拿到了手软。 山东烟台,在黄渤海新区一家造船企业,一座将被送往总装基地的船体分段正在装上半潜船。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十四五”期间,全球新船
2025-10-23 09:37
中国前三季度跨境资金净流入1197亿美元 高于上年同期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22日对记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涉外收支总规模为11.6万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跨境资金净流入1197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顺差632亿美元,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外汇局当天公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值,2025年1至9月,银行累计结汇18533亿美元,累计售汇17901亿美元,银行代客
2025-10-23 09:37
习言道|“十五五”,习近平强调这个战略位置
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电 题:“十五五”,习近平强调这个战略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今年4月,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指出,“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9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2025-10-23 09:32
西藏贡嘎岗则“库姆动”锻铜:百年技艺的“无缝”传承
金秋十月,西藏山南市贡嘎县的一家铜器作坊里,“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不绝于耳,工匠们正打造“库姆动”铜器。 在藏族传统金属工艺的谱系里,金属铸造与锻造工艺如同两大支柱,支撑起丰富的器物文化。其中,锻铜工艺又细分出“库姆动”与“塔尔洞”两种核心技法,而贡嘎县岗则忠堆康萨的“库姆动”锻铜工艺,采用分件锻造后拼接的方式,以“天衣无缝”为核心
2025-10-22 09:59
行走江河看中国 | 在三峡,感受国之重器的青春脉动
中新网宜昌10月21日电(记者 任思雨 黎园 李季 高可欣) 每个刚落地宜昌的游客,都会在出站时先看到一句有趣的城市宣传语:“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 电,是照亮千家万户的能源,更是驱动国家前行的动力。被誉为“中国动力心脏”的湖北宜昌,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0%的水电发电量,其主要的澎湃动力,正来自长江西陵峡谷间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三峡工
2025-10-22 09:59
东西问丨欧阳安:为何说中国主动参与塑造了全球化?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为何说中国主动参与塑造了全球化? ——专访西班牙汉学家、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人文系终身教授欧阳安 作者 陶思阅 “丝银对流”,是指在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形成的丝绸和白银流动关系。 这一时期,无数商人、水手、移民按照季风和洋流的节律,乘坐大帆船,每年定期往返于中国福建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他
2025-10-22 09:59
东西问丨张松林:唐青花“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中新社郑州10月21日电 题:唐青花“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专访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首任院长张松林 作者 王宇 长期以来,青花瓷被陶瓷界视作元明清三代专属。随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自20世纪70年代起,“唐青花”渐受学界关注。唐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唐青花的“青白美学”何以成为跨文明对话的视觉语言
2025-10-22 09:58
尝过义乌的这种糖,才懂什么是真正的东方香甜!
义乌有多甜?尝一口红糖就知道!从甘蔗到成品,古法熬制的义乌红糖被称为“东方巧克力”,这不,很多外国友人都被这口香甜“圈粉”,戳视频,解码义乌红糖为何能圈粉众人?
2025-10-22 09:58
嫦娥六号月壤发现罕见陨石撞击残留 刷新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壤样本研究再获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球背面样品的细致分析,最新识别出罕见的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科学家们表示,此次研究系统建立起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
2025-10-22 09:58
外媒聚焦四中全会:彰显中国发展信心和战略定力
中新网10月21日电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本次四中全会的召开和即将出炉的“十五五”规划吸引全球目光,多家国际媒体认为,此次四中全会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的五年规划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
2025-10-22 09:55
涉台学者: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引起风潮,很多台湾同胞敢于大胆说“我是中国人”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振广于21日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指出,此次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引发了一股风潮,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正在觉醒,不再将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视为一件不敢启齿之事,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证明民进党当局“反中”“仇中”的宣传已引发台湾民意反噬。 (采访/制作 燕新台 林可)
2025-10-22 09:54
中国国民党主席当选人郑丽文:两岸“通关密语”是“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中国国民党主席当选人郑丽文20日接受岛内媒体采访时表示,两岸的“通关密语”依旧是“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她认为,中国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两岸主张上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期望两岸和解、和平。”然而,民进党却一直在踩踏“台独”和“两国论”红线。郑丽文说,她期望能将这一态势“拉回来”,朝着两岸和解、和平的方向去努力。(燕新台 林可)
2025-10-22 09:54
美方威胁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飞机零部件 外交部回应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张蔚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可以进一步限制对华出口飞机零部件,以此来作为威胁。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郭嘉昆:中方在处理中美经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关税战、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双方应该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2025-10-22 09:54
时政微视频·幸福之歌丨习近平与阿佤新歌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曾这样形容中华民族一家亲。走进新时代,各族群众团结奋斗、携手建设美好家园,唱响多元一体、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中新社推出系列微视频《幸福之歌》,从习近平对民族工作的殷殷关切,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阿佤人民唱新歌》歌中唱到:“各族人民团结紧向前进,壮志震山河,阿佤人民一条
2025-10-22 09:54
美方不要总是以己度人
最近,美国政客如坐针毡。 国庆节后,面对中国出台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声称,美方事前并未接获任何通知。他还表示,中国稀土出口最新管制措施将对全球半导体、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等多行业造成广泛影响,是在“抢夺全球供应链的权力”。 这种说辞,遭到中方连续反驳。 资料图:中国某稀土企业展出的稀土材料、稀土金属和稀土氧化
2025-10-21 13:29
东西问丨奥列格·伊万诺夫:多极世界中的“和合共生”之道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多极世界中的“和合共生”之道 ——专访俄罗斯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外交学院原副校长奥列格·伊万诺夫 作者 裴心语 汪泓 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日前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共议和合共生的相处之道。在日益多极化的今天,如何构建更稳定、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俄罗斯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
2025-10-21 11:06
东西问·中国学丨卓睿:真正的“中国学”研究,应是热腾腾的切身生活体验
中新社上海10月20日电 题:卓睿:真正的“中国学”研究,应是热腾腾的切身生活体验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当西方一些学者仍在传统框架下进行中国学研究时,美国作家、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编辑卓睿(Jacob Dreyer)却提出另一不同的研究路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近日在上海举办,卓睿在此间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时表示,真正的“中国学”研究,不应是
2025-10-21 11:06
一“拌”解乡愁 西班牙华侨夫妇让麻辣拌香飘马德里
中新网北京10月20日电 题:一“拌”解乡愁西班牙华侨夫妇让麻辣拌香飘马德里 中新网记者 吴侃 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区,一家名为“Let's拌”的中餐厅总是一座难求,食客们甘愿在店门口排起长龙,为的是一碗酸甜麻辣的正宗东北麻辣拌。近日,餐厅老板、西班牙华侨夫妇郭铁柱和姚乐佳接受中新网记者连线采访,讲述家乡小吃如何在海外俘获食客味蕾。 位于西
2025-10-21 11:03
红星照耀中国|这,也是延安
中新网延安10月20日电(记者 邵萌)提起延安,你会想到什么?是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还是巍峨的宝塔山、奔腾的延河水?是窑洞里的星星灯火,还是苍茫的黄土塬、悠扬的信天游? 这些,共同构成了延安广为人知的一面。日前,“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延安。如今,行走在这片热土上,你会发现,延安正悄然披上“新衣”
2025-10-21 11:02
从三重“关系”看何以良渚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吴君毅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20日电(王逸飞 鲍梦妮 吴君毅)“良渚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为什么需要保护文化遗产。它让我们了解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华文明与水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创新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18-20日,
2025-10-21 11:02
“良渚论坛”侧记:鱼和熊掌是如何兼得的?
中新网杭州10月20日电 题:“良渚论坛”侧记:鱼和熊掌是如何兼得的? 记者 严格 王逸飞 曹丹 “良渚为世界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参加第三届“良渚论坛”的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这样说。 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特别顾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世界遗产顾问。 卡罗琳娜说,世界文化遗产地面临的挑
2025-10-21 11:02
行走江河看中国 | 汉江秋汛“轮番考” 科学调度交出安澜硬核答卷
中新网武汉10月20日电(记者 任思雨 黎园 李季 高可欣)今年入秋以来,汉江流域迎来密集“大小考”:汉江上游相继形成7次编号洪水,为1961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密集秋汛”。在完善的防汛体系支撑下,汉江干流所有监测站点水位均未超警戒。同时,丹江口水库水位已成功蓄至170米正常蓄水位,在闯过洪水考验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蓄水任务。 汉江秋汛防御与汛末蓄水取得“
2025-10-21 10:59
长春都市圈获批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近日,一则消息从吉林传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已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 这意味着,继沈阳都市圈之后,东北地区诞生了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 从沈阳到长春,时隔两年,国家层面再次在东北批复国家级都市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资料图:吉林省长春市 都市圈,堪称区域经济的最大公约数。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多以都市圈为
2025-10-21 10:58
在动荡与变局中,中国释放和平伟力
近期,国际资本频陷惊慌。 黄金价格屡破纪录,资本避险情绪不断攀升;美国股债市再次遭遇“三杀”,全球市场一度剧烈震荡。 然而,在重重不确定性之中,中国资产依然广受追捧。 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访华并宣布将扩大投资规模;摩根士丹利、贝莱德等254家外资机构密集调研A股上市公司;高盛策略分析师再度强调超配中国;9月外资净流入中国股市近50亿美元。
2025-10-21 10:58
二十届四中全会,要点来了!
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制图:程嘉馨 文字/编辑:梁静 审校:魏园 责编:宋方灿
2025-10-21 10:57
习言道|制定这份规划,习近平称“甘抓未成之事”
中新网10月21日电 题:制定这份规划,习近平称“甘抓未成之事” 2024年10月16日,正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被一本蓝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引了目光。 这部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领导编制者正是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同志。 40年前,1985年,国务院批准
2025-10-21 10:56
东西问·中国学丨丹尼斯·穆内尼:“乌班图”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共鸣?
中新社上海10月19日电 题:“乌班图”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共鸣? ——专访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尼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在非洲大陆的传统智慧中,“乌班图”(Ubuntu)哲学以“我因我们而存在”的核心内涵,诠释着人类共生共荣的本质;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立足全球视野,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共
2025-10-20 09:48
东西问丨周元侠:朱子学“理一分殊”为全球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智慧?
中新社福建南平10月18日电 题:朱子学“理一分殊”为全球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智慧? ——专访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周元侠 中新社记者 龙敏 在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下,朱子学的“理一分殊”理论,能够为不同文化之间弥合冲突、达致和谐作出贡献。“理一分殊”理论有何内涵?为全球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智慧?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
2025-10-20 09:47
东西问·中国学丨查尔斯·奥努奈居:研究中国,也是在思考非洲的未来
中新社上海10月18日电 题:研究中国,也是在思考非洲的未来 ——专访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 中新社记者 樊中华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日前闭幕,全球南方国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热切探讨令人瞩目。非洲国家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组成和坚定力量,在世界中国学研究中最关心哪些议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中获得了哪些启迪?大会期间
2025-10-20 09:46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济南赏一次泉!
金秋十月, 趵突泉地下水位升至30.32米, 创近六十年来新高。 当汩汩清泉喷薄而出, 拥有“千泉之城”美誉的济南, 正迎来最美的时刻。 来济南吧, 循着泉水的脉络, 走进这座千年古城。 趵突泉泉群: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这是《水经注》对趵突泉的记载。 如今,这句1500年前的描述 正在眼前重现。 三股
2025-10-20 09:44
(经济观察)“AI+汽车”带来产业新格局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刘育英)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从本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可以看到,“AI+汽车”正加速驶来,智能化浪潮正重塑行业格局。 从硬件主导到软件定义,汽车的价值链在发生改变。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亦功表示,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崛起,软件定义汽车价值的趋势凸显,订阅服务
2025-10-20 09:42
(校馆弦歌)重庆大学“楼与堂”:回望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中新网重庆10月19日电 题:重庆大学“楼与堂”:回望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中新网记者 钟旖 嘉陵江畔,弦歌不辍。创办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是我国一所至今校名未改、校址未迁、办学未断的巍巍学府。一场骤雨初歇后,漫步校园,草木含翠、秋韵动人。青春洋溢的学子三两成群,嬉笑着向课堂走去。 伫立于绿意间的工学院是学子的目的地之一。作为重庆大学极具
2025-10-20 09:42
杨振宁与香港的一甲子
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电 题:杨振宁与香港的一甲子 中新社记者 戴梦岚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自1964年首次来港讲学起,这位科学家与香港结下60余年的深厚缘分。 2023年4月3日下午,香港大学举行第209届学位颁授典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获颁授荣誉博士
2025-10-20 09:41
华侨华人缅怀杨振宁:胸怀家国 功在世界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吴侃 金旭 门睿)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多位华侨华人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采访缅怀杨振宁,称他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也是心怀家国的赤子典范。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说:
2025-10-20 09:39
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 :新疆塔城受“热捧”
中新网新疆塔城10月19日电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支付宝收款62元……”当店家发出收款信息的那一刻,即便不会中文的哈萨克斯坦游客努尔兰,也从店主看手机的表情中,获得付款成功的信息。 哈萨克斯坦游客参观新疆塔城市。童路 摄 近日新疆塔城之行,让努尔兰在中国感受到移动支付的便利。 “在塔城市的街边小店,我已经多次尝试用Alipay扫码支付,我还看
2025-10-20 09:38
行走江河看中国|松辽流域绘就粮安与生态共荣新图景
中新网10月19日电(李季 高可欣 任思雨 黎园)金秋时节的东北平原,沃野千里,稻香四溢。这片孕育了“北大仓”的沃土,既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千钧重任,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如今,随着水网渐密、沟壑焕新、生态变现,松辽流域正以水为笔,在黑土地上绘就一幅粮安底色更浓、生态画卷更美的时代新图景。 资料图:营口灌区。松辽委供图 水网润
2025-10-20 09:37
红星照耀中国|如今的南泥湾,何以与往年不一般?
中新网延安10月18日电(记者 邵萌)深秋时节的陕西延安南泥湾,风光旖旎。晴空之下,金色稻田随风摇曳,显出勃勃生机。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不远处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外,游客们唱起了《南泥湾》。这首传唱了八十余年的歌,诉说着南泥湾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南泥湾的一次次蝶变。 10月17日,“红星照耀中国:
2025-10-20 09:32
中国式安全,赢得国际信任票
“我忘在桌子上的手机,竟然没人拿走!” 近期,俄罗斯记者里克·桑切斯在与法国巴黎科技商业学院赵克峰教授的采访中,讲述了自己在中国酒店的经历。 这份幸运并非偶然。 当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China Travel”火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上这片土地,真实感受到了“中国式安全”。 有外国博主将电脑和背包放在商店桌子上,离开一小时后,发现物品原封
2025-10-20 09:31
年轻人,要关注和参与“十五五”规划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中国新一轮五年规划正受到国际国内广泛关注。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都能跟踪关注“十五五”规划的进展,让“155”和“0302”成为我们神秘的主题词。 一、一部发展史,也是一部规划史 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要了解新中国发展史,就需要了解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及其发挥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
2025-10-20 09:31
“度”量中国这五年:开放升级诠释中国“广度”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度”量中国这五年:开放升级诠释中国“广度” 中新社记者 尹倩芸 “你好,中国!”拥有上亿粉丝的国际短视频网红“无语哥”卡比·拉梅(Khaby Lame)前不久开启首次中国之旅,收获广泛关注。 如今,在TikTok等全球社交媒体上,“China Travel”(中国游)已成为热门标签,数以万计的帖子记录着海外博主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这种热度并非偶然
2025-10-20 09:31
习言道|涉及老百姓的事,习近平一再强调八个字
中新网10月20日电 题:涉及老百姓的事,习近平一再强调八个字 今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特别强调,“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尽
2025-10-20 09:30
习言道|外国领导人对习近平说,“中国有一大优势”
中新网10月19日电 题:外国领导人对习近平说,“中国有一大优势” “有外国领导人对我说,中国有一大优势,你们总是制定各种规划,而且各种规划总是能实现。” 这是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澳门时谈到的一段话。 用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工作。在厦门领导
2025-10-20 09:26
东西问·中国学|马豪恩: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对拉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中新社上海10月17日电 题: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对拉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专访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马豪恩 中新社记者 缪璐 近日,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拉加经委会)发布年度报告《2025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生产性发展政策全景》。报告指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必须致力于新的生产性发展政策愿景,以摆脱低增长能力
2025-10-20 09:18
东西问·中国学丨金平:中国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联系?
中新社金边10月17日电 题:中国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内在联系? ——专访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 中新社记者 杨强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Kin Phea)长期致力于观察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金平受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他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从外国学者的视角
2025-10-20 09:18
习言道|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
2025-10-20 09:17
习言道|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强调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2025-10-20 09:17
Unlocking Chinese Cities | Clouds on the ground: Xinjiang's cotton miracle
The world's cotton looks to China for cotton, and China looks to Xinjiang. Xinjiang's cotton output grew from just 5,000 tonnes in 1949 to 5.69 million tonnes in 2024, accounted for 92.3% of the national total in 2024. The mechanization rate in plowing,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has reached 97% in Xinjiang.
2025-10-17 10:29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4-2025 ChinaNews.NZ
友情链接:
中国新闻网
、
中国侨网
、
环球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半岛网
、
北晚在线
、
品牌传播网
、
中国食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