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记者观察 → NZ华新社述评:促进新中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联合治理假冒现象势在必行

NZ华新社述评:促进新中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联合治理假冒现象势在必行

2024年11月16日 19:38 来源:NZ华新社

近年来,新西兰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高端食品和保健品,以其天然纯净、高质量和严格的生产标准,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假冒新西兰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泛滥,正日益威胁两国的经贸关系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这一现象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得到有效遏制,将带来多重负面影响。

假冒产品对中国消费者和市场的威胁

首先,假冒新西兰产品通常无法达到正品的严格标准,存在严重的质量风险。比如,假冒蜂蜜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劣质奶粉则可能营养成分失衡,威胁婴幼儿健康。这些劣质产品直接损害中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让他们为低劣产品支付正品价格,造成经济损失。

此外,假冒品的广泛流通动摇了消费者对进口新西兰产品的信任,这不仅影响市场购买信心,还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数据显示,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在中国市场上假冒现象尤为严重。2023年,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发现中国市场约30%的麦卢卡蜂蜜标识存疑,有些产品甚至完全不含有效抗菌成分MGO(甲基乙二醛)。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类似情况也屡见不鲜。2019年,一起涉及上百万美元的假冒奶粉案件曝光,引发巨大关注,揭示了假冒者在品牌仿冒上的技术水平之高,甚至以极为逼真的包装迷惑消费者。

假冒现象为何久禁不止?

假冒新西兰产品在中国市场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有多重深层原因。

高利润驱动:新西兰蜂蜜、奶粉和保健品在中国市场极具吸引力,造假者能以低成本生产假货并谋取高额利润。强劲的市场需求和高价正品让假冒者有利可图,形成了一条隐藏而庞大的非法产业链。

监管与执法难度大:打击假冒产品涉及多个环节和跨境合作,执法成本高,流程复杂,且追责难度大。跨境假冒产品的查处往往需要协调多国执法机构,而违法者利用法律漏洞和监管空白,逃避制裁。此外,电子商务平台和地下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假冒品提供了渠道,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消费者辨别力不足:许多中国消费者对新西兰正品的辨别能力有限,假冒者利用这一点,通过仿冒包装和低价策略诱导消费者。尤其是在网络购物中,辨别真假变得更为困难,增加了市场治理的挑战。

假冒现象的多重负面影响

损害新西兰品牌声誉:新西兰出口品牌如麦卢卡蜂蜜和知名奶粉制造商,以其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天然特性享誉全球。假冒产品在中国市场泛滥可能导致消费者将负面体验与新西兰正品联系起来,从而削弱新西兰品牌的国际声誉。这不仅影响新西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能损害全球消费者对“新西兰制造”的信任。

危及新中经贸关系:中国是新西兰农产品和食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假冒产品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影响双方的政策制定和法律合作。这种风险可能进一步波及两国其他领域的合作,影响双边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市场秩序与经济损失:假冒品扰乱了市场的正常价格机制,削弱了正品的市场份额。新西兰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打假和品牌保护,增加运营成本,进而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解决之道:多方合作与综合治理

要遏制假冒现象并维护新中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力,从立法、执法到消费者教育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跨境法律合作:中、新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加强跨境执法合作。通过签订双边协定,共同打击假冒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新西兰可以为中国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识别和溯源假冒产品,以提升执法效率。

加大打击力度与技术监管: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特别是在网络销售平台上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借助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对进口新西兰产品进行全链条追溯,确保每一件商品的真实性。同时,应对违法者予以重罚,遏制造假行为。

消费者教育与防伪技术:教育消费者如何辨别正品至关重要。新西兰品牌可以与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合作,推广使用高科技防伪标签、数字化溯源系统等手段。此外,官方机构和品牌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帮助消费者了解识别假冒品的要点。

媒体与公众监督:媒体在揭露假冒现象、普及识别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中两国媒体可以联合行动,定期曝光假冒产品问题,推广消费者维权意识,并提供正确的购买渠道信息,构建市场信任。

结语

新西兰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建立在互信与高质量商品的基础之上。假冒新西兰产品不仅侵害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更损害了新西兰品牌的国际声誉,威胁两国间的经济合作。联合治理假冒现象是新中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通过多层面的合作与有效治理,才能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贸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04-2023 ChinaNews.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