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NZ华新社记者 现场述评:NZ华新社上海进博会11月8日专稿(记者 郭林)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新西兰馆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优质产品展示窗”。来自新西兰的企业以草饲乳制品、优质红肉、海产、保健食品和特色生活方式品牌为主干,带着“草原精神”“绿色品质”“可追溯供应链”的标签,在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与专业买家面前大放异彩,展示出双边经贸关系迈入“质与量并进”新阶段的现实证据与美好前景。

新西兰华人国会议员陆楠随贸易部长出席进博会 图/NZ华新社首先,参展规模与阵容有目共睹。本届进博会吸引了创纪录数量的新西兰出口商入场——既有多届“全勤生”品牌,也有多家首次以创新产品亮相。这既体现了新西兰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信心,也显示进博会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功能继续加强。以纽仕兰连续八年把重大新品放在进博会首发为例,其草饲Omega-3高蛋白牛奶被视为面向中国消费者的旗舰创新。
其次,政府层面的推动为企业开拓市场注入了强大动能。新西兰贸易部长亲率代表团来到现场,带领企业参加洽谈、引导市场对接,并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把深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作为重点战略——强调在领导人交往与政策对话的推动下,两国务实合作进入“上台阶、上规模”的轨道。官方数据显示,双方贸易规模在近期保持稳步增长,这为参展成果提供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撑。
第三,现场成交与合作对接效果显著。展会期间,新西兰多家企业与中国大型零售与分销平台洽谈并签署意向或供货协议——例如新西兰大型肉类公司与国内头部渠道方达成战略采购合作,金额达千万级别(人民币)并计划建设直采基地;乳制品企业通过首发新品进一步扩大省级与终端覆盖。这样的“即场对接→后续落地”的链条,正是进博会转化为实际贸易额和市场份额的直接体现。
第四,观众与行业专业买家的关注度高、讨论热烈。展馆现场人流密集、体验区互动频繁,不少中国买家与终端零售方对“新西兰草饲”“可追溯牧场”“自然放养”等标签表现出强烈兴趣——这一点从媒体采访与行业交流的口碑传导中可见一斑。进博会不仅为品牌展示产品,更提供了消费者教育与品牌故事讲述的舞台,使产品价值主张更易被中国市场接受。
数据与政策支撑:官方与企业层面的统计与声明显示,中纽双边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政策对话为企业市场准入与合作创造实务条件。此次贸易部长的现场率团与中方部长会晤,都为后续协议与合作奠定了高层推动力。
标杆企业的长期经营逻辑:纽仕兰等多家品牌把进博会视为全球首发与市场检验平台,参与多年带来的销售增长与渠道拓展说明:在中国“先试后扩”的市场逻辑中,持续曝光与本土化策略是成功关键。
即时转化为订单与合作:现场多起签约与意向成交(包括冷链、直采基地、人群营销合作)证明了“展示→洽谈→落地”的商业闭环正在形成。
物流与通关配套:从首批展品已从新西兰启运到场,到海关与物流保障顺畅到位,为今年参展商品的及时到场和后续供应链运行提供了现实保证。
从象征意义到现实效果:为什么这很重要?
新西兰品牌在第八届进博会的“争艳绽放”,不仅是单次展会的商业成果,更具有战略意义:它象征着两国在更广阔领域内的互信与互利正在深化。以农牧食品为代表的“高质量商品输出”与以服务、投资对接为代表的“高层次合作”相互促进,表明中新经贸合作正从单纯货物贸易向供应链深度融合、标准互认、产业链协作升级迈进。官方会晤、部长率团与企业当场签约,合力把这一趋势从“愿景”变为“具体项目”。
展望:如何巩固并放大这次进博会的成果?(政策与企业层面的建议)
在政府层面,持续推进双边经贸对接机制、加快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与标准互认谈判,为新兴行业与生鲜商品提供更明确的市场规则与检验检疫通道。
在企业层面,强化本地化运营与渠道伙伴关系(包括冷链、直采、品牌教育),把“展会曝光”转化为长期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
在行业层面,推广可追溯、可持续、低碳等“高附加值”标签,用差异化质量诉求赢得中国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长期偏好。
总之:“友好与合作之花”正在绽放
在进博会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新西兰的优质产品以真材实料和品牌故事打动中国市场,也以务实的合作精神回应了两国领导人和商务对话所倡导的互利共赢。展会的签约与对接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产能、贸易、标准与服务对接的起点。只要政府稳步推动、企业坚定布局、市场形成正向反馈,新中两国的经贸合作就将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收获更加丰硕、更加可持续的成果——这既是商业的胜利,也是两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