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 Chinanews.nz 记者观察述评 当全球格局在新一轮政治经济震荡中摇摆不定之际,新西兰总理 Christopher Luxon 出征东亚峰会与 APEC 峰会前夕,公开重申新西兰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为外交核心,坚持独立立场,推动开放合作,反对经济对抗。这一主张,既是对当下世界秩序混乱的理性回应,更是对新西兰一贯外交传统的延续与传承。
一、新西兰外交的灵魂:独立自主与多边信任并行
新西兰的外交独立传统并非今日始。
从 1980 年代大胆拒绝美国核潜艇访问、退出“ANZUS 安全同盟”,到在联合国大会多次就气候、裁军、人权等问题表达独立立场,新西兰始终以“自主判断、理性合作”为其外交之魂。
历任总理中,David Lange 在 1980 年代坚决执行“无核新西兰”政策;Helen Clark 在 2003 年拒绝随美军入侵伊拉克,坚持“独立判断”;Jacinda Ardern 在全球倡导“仁爱与规则并存”的国际观念;而今 Luxon 继承并强化了这种传统——在地缘政治对抗加剧的时代,依然强调“我们是美国的朋友,但我们有自己的立场”。
这不是一句外交辞令,而是一种深植于新西兰国家基因的文明信念:
主权独立不等于孤立,理性中立才是最有力量的国际存在。
二、在大国夹缝中发声:小国的大格局
在马来西亚的东亚峰会和韩国的 APEC 峰会前夕,Luxon 明确表示:
“新西兰将继续维护开放、稳定、可预期的国际贸易环境。”
这句话背后,是小国在强权格局下的智慧选择。
当全球贸易体系因关税战、资源竞争与地缘紧张而分化时,新西兰选择的,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坚守原则;不是附和一方,而是倡导合作。
Luxon 的这一理念延续了新西兰在国际舞台上“以规则为盾、以信任为桥”的传统姿态——
无论是在 CPTPP、多边环境协定、还是与中国、东盟、欧盟的合作中,新西兰始终努力以制度化与透明化的方式维护公平竞争与相互尊重。
这正是“独立外交”的最高境界:
既不被大国左右,也不被利益遮蔽,而是以公正为尺、以和平为度。
三、历史回望:从“无核新西兰”到“以规则为本的新西兰”
回望历史,新西兰曾多次在全球舞台上以“小国之声”赢得“大国尊重”。
1985 年,新西兰拒绝美国核潜艇靠港,宁愿承受盟友制裁,也要坚守“无核原则”;
1999 年,Helen Clark 政府坚持多边外交,成为东帝汶维和行动的早期参与国;
2018 年,Jacinda Ardern 推动“基督城呼吁”(Christchurch Call),倡导网络空间和平与人权;
2025 年,Christopher Luxon 在世界贸易风暴中再次发声,为“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体系”辩护。
不同的时代、同一份精神。
这是一条贯穿四十年的外交主线——
一个远在南太平洋的岛国,以道义与信念构筑了超越地缘的国际影响力。
四、和平之光:新西兰为世界经济注入信任力量
Luxon 此次出访的核心理念,是要通过对话与规则修复全球信任。
面对中美对抗、保护主义抬头、供应链紧张,他主张建立“CPTPP + 欧盟 + ASEAN”三大贸易集团合作机制,形成一个覆盖全球 40% 贸易量的多边体系。这不仅是经济战略,更是一种文明倡议。
Luxon 的外交方向提醒世界:
经济竞争可以存在,但不应破坏人类命运的共同秩序;
国家利益可以多元,但规则与信任必须共享。
正因如此,新西兰的声音虽不喧嚣,却让人信服——那是一种从和平立场出发的道义之声。
五、结语:以独立外交理念照亮世界新秩序
从 David Lange 到 Luxon,新西兰外交一路走来,从未以权谋利,却始终以理立国;从未随波逐流,却总能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保持清醒。
今天,当世界重新审视大国关系、贸易信任与和平秩序之时,新西兰的“独立外交”正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贵的精神样本——
一种不以对抗谋安全、不以封锁求发展、不以强权换秩序的文明路径。
正如新西兰人常说:“Let us stand on our own feet, but walk with friends。”
(让我们独立而立,但与朋友同行。)
Luxon 总理此次即将出席的亚洲峰会,不仅是一场外交之旅,更是一场对世界发出的诚挚呼吁——
让和平之光再度照亮规则、信任与合作的世界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