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CHINANEWS.NZ奥克兰10月15日:近年来,奥克兰多家具有代表性的粤菜与粤式早茶中餐厅陆续进入清盘或停业状态,传统的“饮茶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RNZ 中文记者报道指出,包括“皇庭大酒楼”、“龙舫酒家”、“新世界海鲜酒楼”、“别不同海鲜酒楼”等在内的店家,纷纷因为成本激增、客源流失、经营困难而被迫停业或清算。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更具象征意义:它既反映出餐饮业整体的艰难处境,也暴露了华人社区饮食文化与商业生态所承受的结构性压力。以下几点,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思考与呼吁。

中餐厅经营一直是高成本与低利润的生意。近年来:
房租上涨 与租约不稳定已成为压死许多店家的重担。某海鲜酒楼因房东租约到期而关闭。RNZ
人力成本 在最低工资标准、雇佣成本增加、技能人才短缺等方面承受压力。
食材与物流涨价,尤其海鲜、进口调料、运输费用等不断攀升,对菜品成本影响严重。
许多餐厅仍背负疫情期间的债务,这些历史包袱在经济下行期加重了财务脆弱性。RNZ 报道中提及有店家称疫情期间现金流严重不足,至今难以扭转。
这些叠加因素,对中小规模、以传统模式经营的粤菜/早茶店而言,是极具杀伤力的生存压力。
粤式早茶、茶楼文化在华人传统里占有重要位置,是老人、小团体、家庭聚会的日常。但当前趋势中:
年轻一代饮食选择多元:更愿尝试快餐、融合菜、轻食、网红餐厅等,对传统早茶的黏性下降。
消费氛围差异:早茶文化讲究慢节奏、社交意味浓,但现代人节奏快、时间碎片化,聚餐方式多样。
“中秋只卖出两只龙虾”的报道正凸显了节庆消费力与以往巨大落差。RNZ
当主力客群在逐渐变年轻、口味偏移、生活方式重塑,传统餐饮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被边缘化。
粤式早茶不仅仅是吃点心、喝茶,更是社区文化、族群认同、交际网络的载体。在华人社区中,周末早茶常是联络感情、维系社交、老幼共聚的场所。数家茶楼倒闭,不只是商业损失,也是社区文化空间的萎缩:
年长华人失去“熟悉的地方”,年轻群体逐渐失去与传统的连接。
社区社交纽带弱化,华人聚集区的“味道”与“氛围”正被稀释。
文化归属感可能因空间消失、品牌关门而逐步削弱。
如果某一天,回家附近找不到那家熟悉的粤菜/早茶馆,我们不仅失去味觉记忆,更失去社区的一部分。
面对困局,既需要餐饮业自身变革,也亟需社区、政府与媒体给予关注与支持:
创新经营模式
混合式营业(早餐+午市+晚市 / 轻食+点心组合)
简化菜单,走“爆款主打 + 高周转”路线
数字化、外卖平台、线上点餐、社区团购等方式补充客源
品牌与社区共建
餐厅可与社区组织、文化团体、夜市、节庆活动联动,举办美食节、文化日等
打造“文化+餐饮”体验:茶艺表演、传统节庆主题、文化讲座等形态
行业联合与协作机制
同行联动,共享采购渠道、物流资源,减低单店成本
行业协会、商会牵头建立共享平台、危机应对机制
政策扶持与社会关怀
地方政府应审视商业租金、税务、补贴、贷款支持等措施,以缓解中小餐饮业生存压力
社区支持政策,例如“本地餐厅消费补贴”“文化遗产认定资助”“餐饮业转型扶植项目”
媒体与公众也应共同关注,不把餐厅歇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市场调节”,而看到文化空间、社区纽带的流失。

中餐厅的关门潮,既是经济环境的沉重信号,也是文化断层的预警。粤式早茶、茶楼文化曾是华人在新西兰扎根的重要载体之一。若我们放任其随波逐流,那么未来的华人社区,将可能失去那些最具情感记忆的场所。
从商户、社区到政策制定者,每一个环节都责无旁贷。餐饮业要在创新中求生、社区要在守望中共振、政府要在扶持中发力——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让那壶茶继续盛起,不至于在时代洪流中渐成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