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记者观察 → 社评:针对“中国保姆”措辞风波——新西兰移民局制度公正、言辞中立的迫切性

社评:针对“中国保姆”措辞风波——新西兰移民局制度公正、言辞中立的迫切性

2025年10月15日 10:31 来源:NZ华新社
图片来源:NZ Herald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 Chinanews.nz 社评:近日,奥克兰高等法院法官对新西兰移民局(Immigration New Zealand, INZ)在一份内部指导材料中使用“来自中国的保姆”(“nannies from China”)字样表示批评,认为这是措辞上的不妥,并下令重审相关文档。 这一事件一经披露,立刻在华人社区与移民圈引起强烈关注,成为检视新西兰移民程序公平性与公职机构用语规范的重要案例。

以下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梳理、反思与建议。


事件概况:从拒签案牵出“内部指示”

  • 一名中国公民曾申请以 特殊目的工作签证(Specific Purpose Work Visa, SPWV)作为家庭保姆进入新西兰,被移民局拒绝。其后,他就该决定向法院上诉。法官 Gerard van Bohemen 在 8 月做出裁定,驳回上诉,认为拒签行为在法律框架内有效,且该内部指导并未改变官方移民政策。

  • 这份题为 2024 年 5 月的内部材料被一名移民律师通过《官方信息法》(Official Information Act)取得,材料中写道:“虽然我们接受陪同其前来新西兰旅游的海外雇主的保姆的 SPWV 申请,但向前来为新西兰家庭工作的中国保姆发放该签证并不合适。”材料还称,若发放签证,可能压缩新西兰公民或居民的就业机会。

  • 法官认为,该内部材料在建议层面出现了“针对中国保姆”的措辞,是“不恰当的”,不应仅针对特定国籍提出限制性建议语言。

  • 移民局方面则回应,该文件仅为内部指导建议,用词中立并无歧视意图,并表示将对该指导材料进行审查,以确保今后的措辞更趋中立与适用性。


争议焦点:平等原则、语境敏感性与制度正当性

平等用语与隐性歧视风险

虽然该内部材料未被法院认定为具有法律效力,但在措辞层面指出“来自中国的保姆”这种国籍指向,对于公众和申请人而言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它暗示一种区分对待、或预设偏见的可能性。华人在新西兰社会本就易受到“标签化”怀疑,这样的措辞无疑会触动群体敏感神经。

“只要政策在执行或建议阶段涉入国籍导向,就有可能演变为制度性歧视的萌芽。”对此类用语的审慎要求,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是否成立的层面,而更应回归公共行政原则中的“公平、透明、尊重”核心。

政策原则 vs. 内部建议

法院在判决中指出,该内部文件属于 “建议性质”,不改变长期以来的签证政策,也不构成立法或政策本身的限制。 但在执行或审核层面,内部建议若被广泛采纳或滥用,可能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就引出一个行政制度的问题:内部文件虽通常不公开,但其对前线官员有指导意义。若内部建议带偏见,即便不是政策条款,也可能转化为选择性执行的依据。

移民制度的信用与社区信任

对于广大华人社区和潜在申请人而言,此类新闻无疑加重对移民体系“偏见、歧视、制度性壁垒”的忧虑。长期来看,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反复,不仅损害制度公正,也可能削弱申请人对移民机构的信任甚至引发合法诉讼与公开质疑。


对华人社区的意义与提醒

  1. 警觉内部导向与隐性规则
    许多不利于申请人的歧视或偏见,并不总以公开法规出现,而可能潜伏在内部备忘、指导文件、口头指导中。社区应倡导知情权、申请人应保留索取相关内部文档的权利(如已有律师协助)。

  2. 强化法律援助与申诉机制
    申请人若认为受内在偏见规则影响,应及时咨询专业移民律师,考虑通过上诉或司法审查争取权利。法院的独立性和程序正义在此发挥关键作用。

  3. 社区组织监督与发声
    华人社区组织可发起政策监督、媒体揭露或请愿,促使移民机构公开审查内部材料、公开透明流程、加强监控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4. 政府责任:制度清理与措辞审查
    新西兰政府及移民局应主动自查、清理任何带有暗示性歧视或偏见的内部文件;未来所有指导材料在措辞上应更趋中性、一视同仁,并设立有效内部审查机制。


结语:公正与尊重,是移民制度的基石

新西兰强调整体社会的公平、多元和包容。但公平不能只是口号,行政过程中的每一处措辞、每一条内部建议,都必须受到认真对待。尤其在涉及移民、少数族裔群体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与尊严的符号。

此次“针对中国保姆”指导案虽被界定为“建议性质”,但引发的社会反响提示我们:制度要真正公平,就要从 用语、程序、透明度 三方面全面把关。

我们希望,新西兰移民局能借此反思与改革;希望华人社区能更主动参与监督和对话;也愿这一事件成为制度完善的契机,让移民政策在信任与正义的基础上,更加稳定、合理、可持续。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04-2025 ChinaNews.NZ